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五月研究 > 国学经典 > 文章 当前位置: 国学经典 > 文章

《中庸》经典名言赏析

时间:2021-12-13    点击: 次    来源:网络   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
中庸之道,是指不偏不倚,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,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。出自儒家文化的《中庸》,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。其内容肯定“中庸”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,吧“诚”看做事世界的本体,认为“至诚”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,并提出“博学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学习方法。所以,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,事业成功、生活与健康的根本性理论。


1,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

【释义】“中”就是天下正确的道理,“庸”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。

【赏析】“中”就是中正、中和之意,意思就是,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。“庸”,意为不改变。朱熹认为,中,就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;庸,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。“中庸”在儒家看来是一个最完美的概念,即是最完美的治国理念,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。


2,天命谓之性,率性谓之道,修道谓之教。

【释义】上天所赋予的,就叫做本性,依照其本性做事,就叫做道,修行明道的过程,就叫做教。

【赏析】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哲学“天人合一”理论的依据。说明“天命、性、道、教”的关系,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,依循本性而行便是道,依道而行并不断的实现,按照道德要求修行就叫做教化。


3,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

【释义】君子能做到中庸,能顺常理处事不偏不倚、无过无不及;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的。

【赏析】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,意为有道德修养、有学问的人,做事能谨守中庸之道,心理和行为都能符合天意,喜怒不超过界线,有分寸。小人由于缺乏道德修养和知识,不能守中庸之道,其心理和行为往往违反常规,缺乏分寸,无所忌惮,粗野狂暴,故敢于做出逆情违理之事。


4,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【释义】广博地学习知识,谨慎的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,脚踏实地的去实行。

【赏析】儒家学说主张经世治用,故不学不为则以,学之为之则必须强调实践。掌握前人对自然、社会的知识,有不懂之处就要向别人请教,并把所学经过思考、领会、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。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,不被表象所迷惑,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,并把所学付诸于实践,不断努力。


5,仁者,人也

【释义】仁爱的意思,就是爱人民。

【赏析】孔子学说的外在形式为中庸,而其核心为仁。孔子对仁的阐述,随时而异,因人不同。释迦说慈悲,耶稣说博爱,孔子说仁爱,这三大哲人所处的时代、国情、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异,但其学说则似乎如出一辙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智者所见略同吧。


6,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,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。

【释义】爱好学习,接近于智;努力行善,接近于仁;知道什么是羞耻,接近于勇。懂得这三件事,就懂得了怎样去修养品德。

【赏析】所谓智、仁、勇,孔子认为是“天下之达德也”,即天下公认的公共美德。因为“人所常行,在身为德”,故智、仁、勇三者为“天下之大德”。为什么如此?因为没有智慧便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;无仁,便不能把事情办好;无勇,便不能果断行事,所以智、仁、勇三德是人所必备的品格。这三者也是修身的基础。


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,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,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,位于“四书”次位,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、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。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,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。提倡人们以“中和”为本,各安本分,各负其责,“无过无不及”地忠于职守,不越规范,不犯上作乱,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,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,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。

上一篇:《大学》经典名言赏析

下一篇:《论语》经典名句

推荐阅读
免责声明 | 联系我们 | 关于我们
苏ICP备09001210号  |   QQ:may09.com  |  地址:江苏省  |  电话:may09.com  |  
Copyright © 2023 五月九 版权所有,授权may09.cn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.COM